原標題:自動化技術革命將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
導讀:近年來,中國制造業人力成本大幅上漲,加美國“再工業化”讓一些大型的制造商回歸本土生產,同時東南亞制造業發展不斷壯大,他們以更多廉價勞動力取得了制造商的喜悅,世界制造格局的轉變,給中...
近年來,中國制造業人力成本大幅上漲,加美國“再工業化”讓一些大型的制造商回歸本土生產,同時東南亞制造業發展不斷壯大,他們以更多廉價勞動力取得了制造商的喜悅,世界制造格局的轉變,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。
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已經逼在逼在眉睫,在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,目前中德企業合作已經進入了良好的發展階段,中國制造借力德國高自動化制造技術,能實現快速轉型,同時給自動化行業也帶來了新的機遇。
當“工業4.0”的概念來到中國,它最早進入的產業就是汽車制造,成為一個顯著代表,原因很簡單,只有汽車制造這種“高帥富”的制造業才能大規模地消費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。
中國廉價勞動力已經成為歷史
當前,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。根據《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2》,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新生代農民工已占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的近一半。他們精通技術、極度重視自身利益和收入最大化,不斷換工作,對工作壓力的忍耐性差;他們失去了自己父輩60、70后農民工身上的吃苦耐勞精神,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“未富先嬌”;當他們進步受阻時,容易產生不滿、郁悶等消極情緒。同時,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,近年頻現的“民工荒”更是敲響了依賴廉價勞動力驅動經濟增長模式的警鐘。
在此背景下,采用傳統的用工理念和方法去管理新生代農民工,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勞資糾紛,甚至是嚴重的社會危機。格蘭仕和裕元鞋廠停工事件都暴漏了舊式管理方法的局限性。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趙曙明認為,企業如果為追求短期利潤,違背法律法規,忽視員工合理需求、長期損害員工的合法權益,最終會失信于員工,而一旦員工對企業管理層失去信任,必然會使得企業高成本、低效率。而修復信任要比建立初始信任困難得多。社會層面,如果制造業不顧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客觀現實,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持續壓縮人工成本,必然會給工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,不僅會在客觀上拉大貧富差距、扭曲階層結構,更嚴重的,會引發工人群體的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,導致“仇富”心理蔓延。
企業不僅需要看到顯性的用工成本,如薪酬、工資、福利水平,還需要看到企業的隱性用工成本,如早退、怠工、開小差、磨洋工等等。關注與回應員工的合理訴求,讓員工成為企業的合作伙伴,對組織產生歸屬感,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,為企業節約大量的隱性成本,也能夠很好地解決工人高離職率和流失率的問題。電子專業制造服務供應商偉創力由于充分考慮到80、90后新生代員工的特點,采取了富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、結構化的職業發展路徑、及時認可和鼓勵員工在工作中的表現、為員工宿舍安裝WIFI等方式,春節后珠海園區員工的返崗率超過99%。
新一代的農民工群體不再只關注工資水平,他們開始關注自身技能和知識的提升,制造業企業應當給予工人“充電”的資源和支持。關注工人心理健康,員工心理援助計劃(EAP)是由企業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、長期的福利與支持項目;通過專業人員對組織的診斷、建議和對員工及其直系親屬提供專業指導、培訓和咨詢,旨在幫助解決員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,提高員工在企業中的工作績效。 分頁:123